总结铝及铝用炭素行业的发展趋势,姜玉敬教授认为当前铝工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管理粗放、产能结构性过剩等制约,所以电解铝行业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电解铝工业固废的处理技术;而对于炭素行业,主要面临环保趋严、竞争加剧等困境,所以无论是铝企或是炭素企业,都应往智能化和信息化上靠,紧抓风口,加快转型升级。

专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姜玉敬:

铝及铝用炭素产业应抓住信息化大风口

如果问,我国有哪些技术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铝工业技术必榜上有名!

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乘此东风,我国铝工业已建立了从科研、勘探、设计到铝土矿开采、冶炼、加工及废铝回收再生的完整现代化铝工业体系。在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中,包括姜玉敬教授在内的一批现代铝电解技术开拓者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记者来到姜玉敬教授办公室时,他正伏案执笔在稿纸上画着什么,原来是姜玉敬教授与团队刚接手了一个项目,“有了思路或者方案就会迅速记录在纸上,多年的老习惯了,这样解决起问题来就更顺手!”正是这样在纸上写了画了无数遍,才有了姜玉敬教授数不胜数的科研成果和对行业的巨大贡献......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981年,夏天。姜玉敬拿到了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乘着南下的火车,姜玉敬开始了漫长的“铝行”。

第 一次背井离乡,四处的环境都是新鲜的。而对于姜玉敬来说,心无旁骛、勤学苦练才是正经事,于是,在同窗好友学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业余时间中放松的时候,姜玉敬仍穿梭在学校各教学楼间去听自己额外选修的十门课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回忆起来,那几年其实只是这趟‘铝行’里迈出的第 一步,行业专业知识太丰富了,且时代在变化,学习是一件终身应坚持下去的事情。”理论知识能支撑自己走多远?对于同龄人还在迷惘的问题,姜玉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考虑,很快就是毕业的前夕。

1985年,姜玉敬以优 秀毕业生的身份踏上征程

向学校借款50元,去铝厂实地进行学习!对于姜玉敬这个“大胆”的请求,学校“破天荒”地同意了并对此举表示赞扬。

1984年秋天,湘乡县城郊,湘乡铝厂来了位略带倔强与坚毅的年轻人,湘乡铝厂是当时我国氟化盐的主要生产基地,还生产电解铝等产品,对于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的姜玉敬来说,铝厂既熟悉又陌生。

书上研究并计算过数次的东西,在此竟都能一一验证,“好像又进入到另一所学校了,自己以前学到的根本不够,仅是皮毛”,当被问及初入社会感受时,姜玉敬教授如此形容道,这种带点瀛湖灌顶的感觉,也成为此后坚持学习的动力,以至于在后来真正工作了,姜玉敬仍然是厂里起早贪黑的那个。

姜玉敬教授非常喜欢阅读,对于历史、天文、地理等“非业务范围”内的问题,经常能给出独到合理的分析。一方面,源于过去几十年的东奔西走,另一方面,也是爱好使然。“与科学技术永无巅峰相反,我国各个时代都有熠熠生辉的艺术明珠,通过阅读才可领略到”,姜玉敬教授笑称,阅读也是学习的方式,不可含糊半分。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从求学到实习再到科研,姜教授三十多年如一日。

二、宝剑锋从磨砺出,哪里难去哪里

1985年,“高原明珠”青海铝厂正式建厂,这是国家“七五”的重点项目。来自全国400多个单位的近千人队伍,在此扎下帐篷、开动机器,姜玉敬就是其中一员。走南闯北,故事一箩筐,八年的峥嵘岁月里,唯有坚毅与自豪。

1985年4月,青海铝厂一期工程正式奠基

因为有之前铝厂的实习经验,仅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姜玉敬就在青海铝厂迅速进入了工作角色。电解铝车间,姜玉敬教授在黄土地上研究着大型铝电解槽成套生产技术,1987年12月,160kA的电流温暖了北川河畔,璀璨的铝花在青藏高原首次绽放,我国第 一家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预焙槽电解铝厂正式投产。

从车间班组长、区长、工程师再到车间主任,不同的岗位,不变的行事作风:同期所有的建设者中,姜玉敬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均是很多的。他拒绝繁琐的科研流程,经常直接做出具有合理性的方案并在生产线上试验,加快研究进展;他能在炉台上、设备旁动手操作......曾多次被青海铝厂工委会评为先进个人。

1992年,姜玉敬教授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副总指挥兼任铝电解指挥,在大型铝电解槽工业设计、大型铝电解槽焙烧启动、大型铝电解槽成套生产工艺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1998年,以姜玉敬教授为骨干的团队完成的“280kA大型铝电解工业试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胶东小城、湘楚大地、青藏之巅......姜玉敬教授的足迹,跨越过千山万水,一切只因“国家需要”。“为国家做事就要顶天立地,做就做前沿的,做就做管用的”,赤诚之心下,包括姜玉敬教授在内的现代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开拓者们,迅速将我国铝工业技术水平从70年代推进到新的21世纪。

“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材料,我国由电解铝大国向着电解铝强国迈进,目前同类槽型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知名企业还是有一定差距”,姜玉敬教授对我国铝电解工业给出了客观的评价。他启发道,对于有志于铝工艺研究的年轻人来说,必须保持扎实的作风,借当代信息高度发达的契机推动铝工业技术进步。

誓将天堑变通途,走过坎坷见坦途。宝剑锋从磨砺出,哪里难去哪里!如何评价自己?姜玉敬教授不愿意用成功二字。他说,如果一定要用简单的概括启发年轻人,那么就是终生奋斗。

三、铝及铝用炭素行业应抓住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大风口

1998年以后,我国多个铝厂大量落后的自焙槽被淘汰,先进的大型预焙铝电解槽成为主流设备。姜玉敬教授先后在长城铝业、中国铝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新疆嘉润资源控股、索通发展等担任主任、总经理、技术总指挥以及战略发展指导等,带动这些有色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改革,实现迅速做大做强。

“煅后焦不经打磨不细,石墨电极不经挤压不成材”,姜玉敬教授的书桌后,有这么一条醒目的标语,这也是他经常勉励团队的一句话。

“做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攻克一项技术,就像原本是杂乱无序的碳原子,在经过研究破解后,让它们重新排列变得整齐有序”,姜玉敬教授这么形容着他的工作。

2017年,姜玉敬教授应邀给力拓集团高管授课

众多荣誉集一身,姜玉敬教授并未忘记使命。“据统计,我国每年的赤泥已超过3.52亿吨,但赤泥综合利用率却不足4%......”,偶然的一篇报告,触动了姜玉敬教授,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围绕着铝工业目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诸如赤泥、铝电解槽废内衬、废阴极炭块等开展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总结铝及铝用炭素行业的发展趋势,姜玉敬教授认为当前铝工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管理粗放、产能结构性过剩等制约,所以电解铝行业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电解铝工业固废的处理技术;而对于炭素行业,主要面临环保趋严、竞争加剧等困境,所以无论是铝企或是炭素企业,都应往智能化和信息化上靠,紧抓风口,加快转型升级。

2018年8月,姜玉敬教授应邀在国际轻金属技术大会上做《铝电解新技术的进展与思考》

专题报告

目前,姜玉敬教授担任中商碳素研究院院长,与团队共同推进着工业互联网的落地。

2019年9月,由姜玉敬教授牵头,中商碳素研究院、山东华鹏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北方工业大学等共同申报的“炭素材料生产全流程人工智能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正式列入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姜玉敬院长是“双肩挑”的人,他所领导的中商碳素研究院正深刻立足于铝产业链新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联合各地政府、协会组 织、工业科技新技术以及实优企业,打造行业新服务模式。锐意改革、敢于创新,中商碳素研究院这个年轻的团体,传承着姜玉敬院长的扎实作风的同时,更用坚定的力量竭力搭建铝工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目前姜玉敬院长正带领着中商碳素研究院团队,进行着工业互联网化的探索

未来,是信息化的时代!推动铝及铝用炭素行业智能化变革以及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面,姜玉敬教授矢志不渝。

后记:

“虽然我电脑手机没有你们年轻人精通,但我了解当今是信息化社会,所有的行业都离不开信息化与智能化,尤其是铝工业”,对于行业的走向,姜玉敬教授把握的十分通透。的确,两化融合才是铝行业发展的重点和突破口。

如今中商碳素研究院在他的带领下,以建设中国领先的铝、碳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商为定位,向着推动行业更快更稳的方向进击。哪里难去哪里!对于铝行业信息与智能化这块未开垦之地,姜玉敬教授踌躇满志,正如他常讲的一句话:岁月冶炼的不仅仅是光芒,几经锻造的还有梦想......

“再次归零,向另一个高峰冲击!”姜玉敬教授平静而又坚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