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广州市体育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继续保持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常住人口)在790万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规划》还提出,围绕“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分区特色、称体融合”的发展原则,以大型体育设施、重点体育企业等核心体育产业资源为依托,建设15个市级、66个区级体育产业功能区,引导各区体育产业形成特色及主导优势。

那么,让我们来数一数,身边有几个体育产业功能区。新快报记者梳理发现,15个市级功能区中,增城区数量最多,有3个;66个区级功能区中,黄埔区数量最多,有9个。

3年后人均体育场地 面积超2.5平方米

《规划》提出,到2020年,广州将基本形成现代化体育管理体系;全市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继续保持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常住人口)在790万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5平方米;建成约300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注册青少年运动员数达3万人。

同时,通过体育“互联网+”战略,以“群体通”为载体,推进和引导全民健身云平台和体育产业云平台的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对接,利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性质,为需要健身的人提供精准服务。

完善社区体育设施

构建10分钟体育圈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将统筹全民健身设施整体布局,按照《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构建“一主、五副、网络化”公共体育设施均等化格局,逐步推进体育公共设施多元化、均等化发展。“一主”指以中心城区为主的市域公共体育服务主中心,范围覆盖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海珠区、白云区、番禺区,是体现广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水平的标志性地区,以天河体育中心、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核心带动区域体育服务整体发展。“五副”指黄埔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5个公共体育服务副中心,是实现广州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布局的关键节点,引领公共体育服务从中心向外围覆盖延伸。

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规定,公共体育设施分为市级、区级、街道(镇)级和社区(村)级四级,街道(镇)级和社区(村)级统称为社区级。其中,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按照区域统筹要求配置;街道(镇)级和社区(村)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按照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和行政区划要求配置。通过新建、改造等多种方式重点完善社区体育设施,逐步形成“城市10分钟体育圈“和“农村10里体育圈”。

市区两级体育产业功能区

布局有规律

所谓体育产业功能区,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并能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保障的一种城市功能区。《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及体育产业功能区布局专项规划》提出构建以体育产业功能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体系。

这个空间体系具体是怎样的呢?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具体而言,规划形成“一带一网,三大片区”的体育产业功能区总体布局结构。一带指珠江-流溪河水上运动产业带,范围为珠江、流溪河水体及其沿岸地区形成的贯穿广州南北的运动产业带。一网指绿道运动网,范围为全市域的绿道网。三大片区包括:中部现代体育服务产业片区,范围为中心城区和番禺区中北部,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销售、体育总部经济、体育会展、研发设计等现代体育服务业;北部生态休闲体育产业片区,范围为花都区、白云区北部、从化区和增城区,依托北部优良的山林、水域、绿道、登山健身步道等发展生态休闲体育产业;南部滨海高端运动产业片区,包括南沙区、番禺区南部,利用滨海和水乡优势,重点发展水上运动和滨海运动等高端休闲运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