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年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链接平台。成都作为内陆城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从内陆城市一举成为前沿城市,在四川自贸试验区获批的重大利好下,更应该借‘一带一路’机遇,构建大开放格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晓雷表示。

成都面临“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双重机遇

谈及刚刚揭牌的自贸试验区,赵晓雷说,自贸试验区不是一个政策洼地,而是一个制度创新高地,实践的是一种制度创新实验。“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应该把握两个节点,一是制度创新与园区开发融合互动。制度创新是根据总体方案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条件,在此基础上创新招商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筑就招商、造商、营商功能优势;二是依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中-欧快速货运班列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产业。”

“成都面临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自贸试验区这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发展机遇。” 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成都提出全面打造“两港三网”、深入实施“蓉欧+”战略的工作部署。在赵晓雷看来,“蓉欧+”战略应该有两条实施路径。首先,依托蓉欧中欧快速货运班列,发展铁、空、公、水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沿着“一带一路”连接中国大陆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伊土经济走廊;其次,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发展国际物流、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先进制造等产业。通过以上实施路径,成都发展成为连接中国大陆——中亚西亚——欧洲的国内最大的铁路(陆路)枢纽港及泛亚欧国际物流、贸易、金融、经济中心。

利用自贸区建设契机 促进金融开放创新

成都是国家中心城市、西部重要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在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制度红利背景下,应该成为西部金融中心。自贸试验区建设,将促进成都金融的开放与创新。根据以往经验,不同自贸试验区会有区域差别及不同功能定位,会有不同要求及标准的金融开放创新具体任务。赵晓雷认为,要利用好自贸试验区,成都首先要有效复制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在全国范围内及其他自贸试验区复制推广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金融开放创新项目,包括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方面的简化经常和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流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集中收付汇业务、允许区内企业(不含金融机构)外债资金实行意愿结汇、改进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取消境外融资租赁债权审批等。银行业监管改革方面的离岸业务经营授权、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高管准入简化、自贸试验区特色监测报表、自贸试验区业务风险评估指导意见等4项细则也可以并且应该复制。

赵晓雷表示,建设西部金融中心还需要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依次推进自由贸易账户(FT)分账核算体系建设,宏观审慎管理(MPM)及跨境资本流动管理(CFM)监管制度建设,货币、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金融要素平台建设,构建股权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联合,拓展经常项下、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流通渠道,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开放。

他还建议,成都作为内陆型金融中心,需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构建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接近1万亿美元,占中国贸易总额约25%;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8.2%。赵晓雷向记者表示,亚投行对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中,如果人民币占融资的较大份额,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机制。成都作为“一带一路”向中亚、西亚、欧洲延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应该在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建设经常项下及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和集中收付汇中心。特别需要建立大宗商品结算体系,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交割和结算服务,吸引全国性、区域性、国际性金融总部和营运总部集聚。他建议,应在成都国资投资运营平台设立“一带一路”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发展基金,为“一带一路”物流及贸易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在相应的金融基础设施水平及金融流量规模基础上,与上海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合作,争取设立西部“一带一路”人民币跨境支付分中心。本报记者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