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丝路丹途”开幕式现场。左四为牟克,右三讲话者为俄联邦艺术科学院院长采列捷利。汪嘉波摄/光明图片

【文化时空】

中国画家吴冠中曾说:“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相遇即相通,这一次的相遇就发生在俄罗斯最高艺术殿堂——莫斯科采列捷利艺术博物馆灯火辉煌的展厅。

从4月7日到5月7日,中国画家牟克在莫斯科采列捷利艺术博物馆向俄罗斯的艺术爱好者展出他在俄研修四年间创作的40余幅现代绘画作品。这场名为“丝路丹途”的牟克个人作品展既温韵雅致,又气势磅礴,引起了俄罗斯艺术界的高度关注。俄罗斯联邦艺术科学院院长祖拉布·采列捷利、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院长阿纳托利·柳巴温、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古拉·博罗夫斯科伊等众多俄艺术界重量级人物纷纷到场祝贺,我驻俄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张中华、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赵国成、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郑世民也出席了“丝路丹途”的开幕式。

中俄美术交流的友好使者

“用西方艺术语言来诠释东方艺术神韵,这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需要用心去感受俄罗斯文学和艺术的博大胸怀,同时更应深刻领悟东方艺术温厚宽广的意境。”牟克说。他将此次在“丝路丹途”画展上展出的作品分成了两个系列:一是气流与物象之间的对话,二是对话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每一幅作品都试图展示东西方绘画艺术在碰撞与交融中带来的独特视觉感受。

牟克不仅是中国年青一代画家的代表,更是中俄美术交流的友好使者。2013年,他作为国家公派的高级研究访问学者,进入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萨拉霍夫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2015年,他又由国家公派赴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从2014年12月荣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乌特金奖章,到2015年4月被授予俄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再到2016年6月因系列油画作品《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参加“全俄青年画家美术展览”而荣获俄罗斯美术家协会银质勋章,牟克在俄学习期间的每一点进步和成长,不仅体现了他个人在艺术素养上的提升与突破,同时也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化的证明。牟克说:“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和探索,中国唐代大画家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所以,我追求画面的美感,追求画面的意境,追求画面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我将继续努力,不负众望,也为促进中俄世代友好做出贡献。”

属于自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包括俄艺术科学院院长祖拉布·采列捷利、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院长阿纳托利·柳巴温在内的众多俄罗斯著名画家十分欣赏牟克的创作,认为这位生长在中国北方的画家气质独特,其作品散发出一种“熟悉的陌生”和“轻柔的厚重”。按牟克的俄罗斯导师萨拉霍夫的说法,这位年轻的中国画家的作品里有绘画技法,更有哲学思索,充满了俄罗斯元素和中国气度。牟克近年来之所以在伦敦世界青年艺术节、釜山亚洲艺术节等国际艺术展上获奖,正是由于他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方面做出了独特的尝试。2012年,他接到美国内布拉斯加州ARTFARM国际艺术访问中心邀请,赴美国进行访问、创作、展览,2014年又加入国际艺术基金会……在各种国际交流和展示中,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多国专家同行的高度认可。

中国功夫门派繁多,简言之,有“南拳北腿”之分。在牟克的绘画作品中,能够看出他兼具北方人作品中所常见的坚实、厚重之特质,以及南方人作品中洒脱、灵动的特点。这种自然流露的南人气质或许是他与生俱来的本性,又加上他在南方学习的经历共同造就的。南北风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并置,相互对话,创造出他丰富的绘画手法,“有拳法、有腿法”,二者相得益彰、游刃有余。

看得出来,牟克绘画的过程并不轻松。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弥漫着一股思辨的冲动,但却从未离开中国绘画的传统特征。牟克虽说是用西洋油彩创作,但那种幽雅的国画韵味仍然隐藏在其作品的每个角落。牟克说:“我的导师萨拉霍夫先生与俄罗斯著名艺术家肖斯坦科维奇是好朋友,他画了很多肖斯坦科维奇的画像。今年先生89岁,我与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2013年,先生很喜欢我的画。初来俄罗斯时,我只会几句简单的俄语,先生在看了我的画后,看了我几分钟,然后告诉我,最好的艺术在东方。之后,他便拿起笔画了一幅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画。此后,每星期先生都会来工作室看我的画。先生很喜欢我的画,并希望我能把东西方艺术结合起来,画出具有东方意境美的作品。他不希望我像俄罗斯画家那样画画,他告诉我,属于自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本报莫斯科4月10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汪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