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向我们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记者独家对话范周教授,听他阐述为什么必须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

中国文化创新创造已取得历史性成就

记者: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文化创新创造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范周:改革开放近40年,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极不平凡的5年,党和国家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其中,文化创新创造发展的成就不容忽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文艺创作、传统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成绩可圈可点。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构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向基层倾斜,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2012年以来,在地市级层面,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支持214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新建和改扩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等重大改革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增效趋势显著。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艺创作硕果累累,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实施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纪录片和图书出版物“五个一百部”重点创作规划,推出了《战狼2》《马向阳下乡记》《湄公河行动》《海棠依旧》等一大批优秀图书、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和动画片,涌现了《中国诗词大会》等一大批优秀原创节目。实施“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推出了《火印》等一批反映时代主流的原创精品,满足了人民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传统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开创新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有关要求不断得到深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的生命力、影响力、传播力在实践中得到增强。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如2017年深圳文博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99个国家和地区约2万名海外客商前来参会,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创新创造中得到显著提升。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呼唤文化创新创造

记者:现阶段,文化创新创造的必要性是什么?

范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发展目标,是我们奉上最好精神食粮的根本保证,更是破解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依托。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呼唤文化创新。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当中,文化的需要不容忽视。且文化供给的体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但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带来的矛盾在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并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化需求的关键因素。这种矛盾突出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与因文化产业工作者缺乏创新意识而导致的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记者:当下,这一矛盾有哪些具体表现?我们应该进行哪些反思?

范周:例如,我们重视文化产品的数量却忽视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在去年上映的100多部电影中,仅有两部电影入围全球票房前二十名,国产电影表现乏力。我们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放眼全国,如故宫博物院这样能够依靠文创产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案例太少,大部分文物仍在博物馆中处于休眠状态。

目前我们在引进来的过程中已经学习吸收部分外来文化精华,但是这种学习是表面化浅层次学习,缺乏更有深度的系统化学习。以电影为例,近年来我们学习借鉴国外的电影制作技术,用声光电等新技术手段为观众制造奇幻的视觉冲击,但却没有学习到国外电影人讲故事的方法,没有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我们也缺乏全球性眼光,缺乏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过硬本领。美国迪士尼动画公司推出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影片,其人物形象皆来自中国,我们却没有用创造激发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生命。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抓住关键

记者: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关键首先在哪里?

范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首先应与高科技深度融合。3D、VR、A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已经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并将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好似一个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犹如一体两翼,跨界腾飞。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大胆创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又是跨行业、跨领域产品创新的两大动力。

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新技术的革新迭代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登上话剧舞台,舞台利用3D、纱幕成像、视听特效、虚拟现实元素、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进行幻觉设计,一流的视听效果、极致的舞美设计颠覆了传统舞台剧的呈现方式。青少年是极具创新活力的典范,科技元素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关键,《哈利波特》让青少年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自我认同感,让无法实现的愿望在虚拟世界得以实现,从而风靡全世界20年余年,畅销至今。

同样,科技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也会为文化产品赋予新的内涵。2017年8月,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以“歌颂爱情”为主题,以发展和延伸传统文化为主线,运用科技手段讲出中国故事,解读了幸福家庭和浪漫爱情的向上密码,科技成为助推文化内涵深层挖掘与表达的强大力量。

记者:如何提升民众的参与度?

范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正所谓高手在民间,我们应该大力挖掘民间艺人,盘活民间文艺力量,让创新创造活力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不断迸发,生根发芽。

中央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星光大道》为民间歌唱爱好者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涌现出以阿宝为代表的大批优秀艺人;《中国诗词大会》以海选方式从民间选拔诗词爱好者,使得一大批诗词爱好者从民间脱颖而出。同样,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传承也离不开融合创新,许多民间艺人发挥自身创造性,将传统文化创新融合,成效显著。江西景德镇创作“新派”陶瓷的年轻陶瓷艺术家徐涛,将西方绘画风格与中国画手法结合起来的瓷板画艺术家魏巍,其人、其作都获得了很多年轻收藏者的关注。

记者:为什么要着重培养青年人的创新创造意识?

范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从娃娃抓起。创新创造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年人则是未来创新创造的重要力量。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培养青年人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的家庭环境中获得开放的思维与愉悦的心境。要鼓励孩子学会质疑,敢于挑战权威,培养求异思维和批判精神。其次,要培养孩子的思维创新能力,包括思维想象力、求异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最后,引导孩子的创新行为,鼓励孩子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从而不断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当然,这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与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同样,高中生、大学生等青年人也应努力提升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要努力搭建平台让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文化创新的事业中来,激发青年人的创新创造活力。2016年腾讯联手故宫,以“NEXT IDEA腾讯创新大赛”为平台,以故宫博物院经典IP形象、相关传统文化内容为原型,围绕赛事主题,通过跨界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式,探索传统文化IP的活化模式,以期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平台,把故宫所拥有的优秀文化资源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普及开来、传递下去,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

记者:我们谈文化的创新创造,为什么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却是市场?

范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对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而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不可或缺。在这一过程中,要努力打造行业“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品牌,为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发展树立榜样。

例如,华谊兄弟是行业内知名的综合性民营娱乐集团,在过去22年间不但创造了多个票房奇迹,也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各大电影奖项,先后推出了百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电影作品。作为影视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华谊兄弟一直引领中国影视产业。2017年,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第一股。阅文集团以数字阅读和优质IP双核驱动,占据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过半的份额。在腾讯泛娱乐产业布局中,这间专注网络文学产业的公司是极重要的内容生产源头。近年来,网络文学市场日渐成为资本的新宠,其所衍的优质IP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影视剧《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欢乐颂》《后宫甄嬛传》等均是网络小说成功改编的案例,成为行业标杆。